然将天子之诏书递交到汲黯手中之后,那谒者便又言道:“陛下还有召命出来,要您入宫而去之”。
闻此言,汲黯自然是立即便随着谒者入宫去见天子。
到了麒麟殿外,在王仡通禀过后,其便入宫而去之。
一见到天子刘启,汲黯立即便是行礼道:“臣汲黯拜见陛下”。
而天子刘启呵呵笑道:“数年不见,汲卿可还好”。
天子如此问,汲黯是热泪盈眶回道:“臣当不得陛下之惦念!”。
“朕昨日听刘荣言道,乃是卿到了长安而来,固此便命人召卿至宫中而来之”。
如此,天子刘启与汲黯谈论了近半个时辰,才令其离去之。
就在其要起身告退之时,刘启还说道:“望卿在刘荣身旁,可规劝其之德行”。
“臣遵命!”,言毕,汲黯便转身离去之。
然汲黯却是未回其府中,而是径直到了刘荣之寝殿之前。
早在上次汲黯到其宫中来之,刘荣便将自己之符节给了他一块,方便其到宫中来之。
然此时刘荣正在殿中奋笔疾书,听王声言道是汲黯来了,刘荣当即放下手中之笔,言道:“命其进来”。
“诺!”。
不过须臾,汲黯便跟着王声进到了刘荣之寝宫之中。
一见到汲黯,刘荣便道:“汲卿来之可有何事?”。
“臣此来乃是来谢殿下之恩”。
“有何谢之”。
然闻言,汲黯当即便是躬身行礼道:“今日陛下召臣入宫,臣才知道,乃是因殿下之举荐,臣才能得以为官”。
此言一出,刘荣才明了原来是老爹适才召见了汲黯。
然在前几次见到汲黯之时,其虽是应了下来做刘荣之幕僚属臣,但其在心中定然还是心存疑虑之,而此时看来,已是归心之……
而刘荣更是在心中yy道:老爹三言两语便能令其如此,看来比起老爹来我还是太嫩了。
………………………………………………………………………
然将属臣之事做完了,刘荣自然是要开始做自己之事了。
刘荣左思右想下来发现,自己此时虽是已近乎于赢得了此次夺嫡之争。
但刘荣却是发现,自己似乎是完全没有什么梦拿的出手的政绩来。
要做汉家天下适合的继承人,怎么能是一毫无建树之皇子。
接着刘荣便开始在心中盘算起,自己早就有打算要做之事。
最终,刘荣想到的一个此前自己曾向上苍发誓定要做之事——科举。
在西元前之汉家推行科举,相比于在隋唐之时开始推行之可是要简单的多。
自西汉末年伊始,朝廷再也没有能力抑制地方之豪强富户崛起,令其发展成了一个个庞然大物。
特别是那九品中正制出现之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完完全全是被那些所谓诗书传家的豪门世家所垄断之。
固此在隋唐之时推行科举制那便是要从这些世家豪门的口中夺食,分他们的蛋糕。
他们怎会愿意之。
世家团结一心与朝廷斗起来,朝廷可是完全不占优势的。
隋炀帝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为了摆脱世家对朝廷的控制,先是将其国都从世家豪门的大本营关中之地,迁移到了远离世家豪门的洛阳。
后来是彻底的让这些个世家给逼急了,想出来了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办法来。
以战争的方式来消耗这些个世家之力量,然杨光虽然也是聪敏至极,以为可以将天下之人咋弄于股掌之间。
但三次征高丽下来,世家还未被拖死,原本国力强盛的隋朝,倒是先被拖垮了。
固此,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与世家的交锋之中是输得一败涂地之,不仅仅是断送了隋朝之国运,还让自己背上了千古骂名………………
然在此时推行汉家推行科举不仅不不会遭到社会上层的反对,可能社会上层之人还会无比支持之。
其一者,此时那些个所谓的世家豪门此时还只是在萌芽期,其除了有钱,完完全全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固此在西汉初年之时,其在天子看来其便是一群一群的待宰之羔羊,什么时候朝廷缺钱用了,便将这群养肥了的羊给宰了……
特别是在刘彘朝之时,如果一个人穿越到了此时来做一个地主,那这个人最好是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的度日,若不然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刘彘一生所做之事,最重要的便是与匈奴交战,汉家对匈奴之三次大捷,特别是最终与匈奴决战的漠北之战,几乎是将整个汉家之财力民力给耗尽了。
且刘彘一生过得比起汉家此前哪一位太子可都要潇洒的多,只是花费在修筑宫殿之钱,便不计其数。
固此,其才会如此重用那些个酷吏来替他割韭菜。
而此时社会上层之人乃是那些个列候公卿,且此时之书甚为少之,不用想也可知,此时能识字,且能读书之人,其大多是是出身贵族之家。
此时社会底层之人,能认的几个字的都甚少之,自然是家中也难有竹简所制之简牍。
也因此,汉家朝堂之中之官吏,大致只有两种出身。
其一便是列候公卿之后,其二便是因军功得以入朝为官之人。
而此时将科举制,推到台面上来,也算的上是给这些个贵族人家之子嗣一个入朝为官的机会,他们怎会反对之。
然汉家此时的选官制度,还是察举制,完完全全是靠地方之官吏向朝廷举荐,且整个汉家数十郡满打满算也没有多少个举荐名额。
且地方之举荐被各种各样的规矩束缚之,其所举荐之人,定然不可能是出身平民之家之人。
但科举制最大的特点,便是不论出身如何,皆是以考试成绩之优劣来决定是否被录用之。
这对社会底层之人也是一福音,又言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特别是那些个社会底层之士人,最大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也可得天子之重用,入朝为官。
为了这个梦想,不远千里从故土而至长安之人比比皆是,现在在刘荣手下的主父偃,便是如此,若不是当年刘荣到霸陵去为文帝守孝,在一酒舍之中遇到了他。
其此时此刻说不定便要在长安街市之上乞讨度日了。
固此,推行科举制,这也是刘荣在这些社会底层士人之中,刷名望的一次大好时机。
…………………………………………………………………………
固此,一早刘荣便开始琢磨将这件事落实下来。
将自己的计划密密麻麻的写在数封竹简之上,刘荣看了一遍还是觉得不甚完备之。
想了好一阵之后,刘荣便命王声前去备好车驾,而出行之。
然出了司马门,坐上车驾之后,刘荣便言道:“到当阳侯府中去”。
闻此言,这御者这才扬起马鞭,驱车前行之。
到了其府外,王声便立即上前叩门,命人入府传信。
不多须臾,贾谊便匆匆忙忙的出了其府门,“臣拜见殿下”。
而刘荣则是行礼道:“学生怎能受老师之礼”。
贾谊是呵呵一笑便与刘荣一同入府而去之。
待两人到正堂之中落座之后,贾谊才言道:“殿下今日怎得闲到臣家中来?”。
对贾谊刘荣自然是不用客气,当即便命王声取抱上来一匣子,放在了贾谊面前之书案之上。
而王声取下这匣盖,刘荣才言道:“此中乃是学生欲上奏父皇之谏言,然其尚有不足之处,望老师助学生一臂之力”。
闻言,贾谊却是不说话,当即便将面前之竹简打开,一卷一卷的细细读之。
而当将这数卷竹简通读之后,贾谊是扪髯言道:“殿下之谏当真不俗之,此策若得行之,定是利在千秋事!!”。
贾谊自然是能够看出些策论之价值到底有多高,才会如此说。
贾谊深思过后,过了好一阵,!才又言道:“殿下之策论中所言,其能否为官,皆以考试之优劣而定之,其虽可取之,然亦有不当之处”。
言毕却是又道:“我汉家以孝治天下,若是大德有亏之人,令其为官,定难以令天臣民信服之”。
闻此言,刘荣便是止不住的一点头,的确,此时的社会大环境要求所有人都要对长辈恭敬孝顺之。
若是个十分不孝之人,其在地方都难以生活下去,就更别提还想要做官了。
“老师此言大善”。
而贾谊接着便又言道:“此策论上呈陛下之后,若得陛下之准许,当先试行之…………”。
这一点,刘荣倒是与贾谊想到了一块去,的确,自己虽然是对科举制度甚为了解之,但那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之上,其应用到现实之中如何,那还当真不知道。
固此,只有先试行,才能查漏补缺,将其完善之。
之后,刘荣与贾谊二人便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谈论起了这科举到底该如何实行之。
刘荣从午后便至贾谊家中来,一直到了黄昏之时,这才要离去之。
后来在贾谊的盛情之下,刘荣更是在其家中用了晚膳,才回宫而去之。
站在其府门外,刘荣一拱手言道:“老师请回,学生去矣”。
随即,便坐上车驾而离去之。
然去贾谊府中之时,还只是带了数封简牍,回来之时,便是满满的装了一箱子。
到了寝宫之后,刘荣立即便命人将其抬到了书案之前,取出一卷未用过之帛书,便将竹简之上所栽之尽皆归纳总结,写在了这帛书之上。
……………………………………………………………………
翌日,刘荣早早起身,在宫婢服侍之下,换上了衣物,用完早膳之后,便将这帛书揣到了怀中,要去面见老爹。
刘荣可是早就命人去问过王仡了,老爹其事已在麒麟殿中批阅奏折。
当然,天下再忙之人,也忙不过天子,批阅奏折到深夜都是常有之事,但在淳于意入宫之后,在其建议之下,天子刘启的平日之作息也是有了些规律。
“殿下怎如此早便来求见陛下”,一见到刘荣,王仡便言道。